读读窝小说网

读读窝小说网>绝代风流 西南联大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4)

当教授们到梅校长家议事时,常常受到热情的招待。当他们围坐一桌,品尝梅夫人亲手做的糕点时,深为她的坚韧、乐观精神感动,便将这糕点命名为“定胜糕”。即谓:抗战一定胜利!从此,“定胜糕”的名字叫响了西南联大和昆明城。

韩咏华参加昆明女青年会活动,与名流龙云夫人、缪云台夫人在一起。活动时,大家轮流备饭。一次轮到梅家,家里没有钱,韩咏华就到街上摆一个小摊,把子女们小时候的衣服、毛线编结物去卖,卖了十元钱来待客。

1942年,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费正清到昆明,拜访联大的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等朋友,梅贻琦在家为费正清举办晚宴。联大聘请的美籍教授温德告诉费正清,梅贻琦的月薪不足六百元,而这次宴会费用不下一千元。这加深了费正清对联大教授生活艰难的认识。“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送了他才一英寸高的一瓶专治疟疾的阿的平药片。它应当能换回这一千元。”[1][1]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梅贻琦的幽默

梅贻琦有严肃的一面,但也富有幽默感。梅贻琦有“寡言君子”之称,在同事、家人、朋友和学生眼中,几乎是一个完人。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情形:“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清华大学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不倒翁,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关于梅贻琦的幽默感,有一逸闻趣事。抗战时期,在昆明,梅贻琦和韩咏华到呈贡吴文藻、冰心家中度周末,梅贻琦看到冰心写了一首调侃夫婿吴文藻的宝塔诗,这诗中说吴文藻是一个傻姑爷,“原来教育在清华”。梅贻琦看后,妙笔一挥,续写两句:“冰心女士眼力不佳,书呆子怎配交际花。”在座的清华出身的学者们都笑得很得意,而冰心只好自认“作法自毙”。

梅贻琦安步当车

梅贻琦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以身作则,为联大节省每一分经费,不因为自己是联大的领导而搞特殊化待遇。刚到昆明,梅贻琦辞退司机,把归他个人使用的小汽车让给联大公用。他外出公务、办事,近则步行,远则搭乘蒋梦麟或别人的车。

1941年7月,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在成都准备转重庆回昆明,梅贻琦联系到了飞机票,恰好又得到搭乘邮政汽车的机会。邮车是当时成渝公路上最可靠的交通工具。梅校长觉得邮车只比飞机晚到一天,既可以三人不分散,还可以为公家节约两百多元,于是,坚决退了飞机票。[1][1]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5)

从《梅贻琦日记》中,常看到,他经常和子女安步当车,走一段不近的路。

1941年5月11日,是个星期日,上午八点半,梅贻琦带次女梅祖彤、公子梅祖彦及幼女梅祖芬去梨烟村。梨烟村是清华大学教授和职员家属疏散居住地,坐落在玉案山脚下,坐西朝东,村后大山横亘。全村南北展延约三、四里,一条主街在村中蜿蜒,街道两旁散落着农家住户,树丛、池塘和打谷场点缀其间。据说过去村里梨树很多,有“梨园”之称。在云南话里“园”和“烟”相谐,因此通常在文字上把这个村子写成“梨烟村”,后来正式定名为“龙院村”。

梅贻琦在日记中写道:“三孩步行至十一点一刻始到。因郁文(韩咏华字郁文)在潘家(潘光旦家,住大河埂村),遂同往,留午饭。饭前约十二点敌机来,炸市区。后入城,知为近日楼一带及东门外(被轰炸)。饭后至惠老师(房东)院看新房,尚须三数日始修好。四点与三孩同步行返城内,六点到家。因途中缓缓行来尚不觉倦,三孩则较为高兴矣。郁文乘车五时后即到。”

梅贻琦外出,有时以人力车代步。从这一天的行程来看,梅贻琦是步行,一走就是两个小时。

梅贻琦的晚年

1948年底,傅作义将军息兵,共产党军政人员开始入驻北京。梅贻琦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走还是留的选择。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学校门口碰见梅,吴问梅是不是要走,梅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办法保护起来。”[1][1]吴泽霖《在回忆梅贻琦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8年12月21日,梅贻琦乘飞机由北平去南京,后经上海、广州、香港,转道巴黎,于1950年到了美国。1955年,梅贻琦定居中国台湾,创办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附办研究生院。

当时,周恩来和吴晗都曾经表示希望梅贻琦留下来,这也代表了当时共产党方面的态度。但是梅贻琦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判断,可以说梅的判断和选择代表了当时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

1956年10月,中国台湾新竹清华第一届研究生入学。梅贻琦在中国台湾始终不愿意将研究所改称为清华大学,他经常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北,打开他病中一直随身携带的一个加锁的箱子,里面全是学校基金的账目,一笔一笔,分毫不爽,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他去世后,研究所始改称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即在校内,被称为梅园,遍植梅树,芳香飘溢。而一年一度的祭“梅”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台湾新竹清华人不变的传统,是对梅贻琦永远的纪念。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叼着烟斗的傅斯年(1)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先后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