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日军攻陷朝鲜“三都”(4)
朝鲜方面对于日本军力和作战方式也有了初步印象。
日军往往以偷袭、强攻为主要作战方式,使得朝鲜军队处于被动挨打境地。
其次,日军进攻势头迅猛,热衷于打歼灭战,而非击溃战,其目的明确,就是要彻底歼灭朝鲜军队,瓦解朝鲜斗志,免除后患。
在武器配备方面,日军不仅有成建制的火绳枪部队,而且火器运用技术熟练,采用三排轮射方式,射击间隔时间很短。
明朝出兵朝鲜之前,日本已占领朝鲜绝大多数战略要塞,地理优势十分明显。一守一攻,接下来,中国明朝对战丰臣秀吉执政下的早期军国主义日本,不可避免要经历惨烈的攻坚战。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中、朝、日三方要为这场战争持续流血长达七年之久。
万历皇帝决定出兵。
北京城下,几批朝鲜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叩响城门。
他们很清楚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政局构成,朝鲜使臣们除向万历皇帝递交求援国书之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在宫廷内外进行多方游说,他们带着厚礼,不厌其烦地来到内阁辅臣、各部尚书、朝廷御史甚至受到皇帝宠幸的宦官的府邸。他们甚至明确表示,朝鲜愿意内附于明朝,成为天朝直属领土——只要北京能出兵,什么条件都答应。
对明朝的求援甚至不限于对北京进行公关,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辽东巡抚郝杰,在其门前日夜痛哭。
大明朝廷内部对此事的反应是不一致的。
有一部分人的反应很诡异,他们觉得有点不敢相信。根据朝鲜史书《宣祖实录》记载,明朝方面曾有人质询:贵国素来为海东强国,为何突然失陷于倭贼?
之所以说此类反应颇为“诡异”,是因为好像这些人根本没听说过前一年朝鲜国王已经向明朝汇报了丰臣秀吉的出兵意图,眼前的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由此可见,明朝政府真的没有把前一年的情报当成一回事。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是大明精英阶层,也对日本所知甚少。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贵国既然求援,为何不曾提及具体几月几日、哪道沦陷、经历过哪次战役、损失了多少兵力?
这种质问让朝鲜国王与大臣大为惊惧,恐怕明朝怀疑本国与日本同谋,试图假借向明朝求援引诱明军入朝。在中国方面,确实有在日华商听说到这种说法,并迅速密报北京。
今天来看,这很可能是日本投出的一颗烟雾弹,试图挑拨战时中、朝关系。
朝鲜国王为让明朝耐心释疑,除了反复派出使臣外,还将日本威胁朝鲜的书信原件转呈给明朝,以示朝鲜确实濒临险境、绝无二心。
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慎重起见,安排多方调查,以印证义州流亡者实为朝鲜国王,并且对日本的兵力做了初步了解。
石星上奏万历皇帝,言明日本侵朝“情形已真”,并且认为声东击西是“倭奴故态”,日本“分道入犯,难免必无”,建议中国沿海一带加强军事防御。
是否出兵朝鲜?在明朝大臣中也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
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认为,宗主国对于藩属国的义务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作为藩国,朝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沦丧国土千万里,不仅没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国拖入战争。明朝花如此大力气去支持出来的应该是一个雄雄强藩,而不该是像芦苇席子一样不堪一击的屏风。
除了理论层面的争议,当时明朝西北边境的宁夏李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从辽东和北京一带抽调大量兵力赶赴西北*叛乱,而战事到这时还未结束。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颇感被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 日军攻陷朝鲜“三都”(5)
另外,当年侵犯中国沿海的倭寇的凶残顽强,明朝君臣也是十分了解的。而如今侵朝日军全都是日本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认为: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劲悍之兵,其最终目的是侵略中国。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鲜,是为扫清后顾之忧。所以,中国应及早出兵朝鲜。御倭大计,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敌于外,不使日军入中国之境,为上策;拒之于沿海,毋使深入内地,为中策;等到日军推进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就是失策。
而吕坤则更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认为应该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鲜全境,借朝鲜之众为己所用,依靠朝鲜土地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窥伺我天朝,日军进则可以断我漕运,占据通州粮仓,这就等于绝我粮饷来源;日军退则可以经营全州、庆州,据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今天我天朝与朝鲜合力,则我有两倍之力对付日本;日本占尽朝鲜国土,则日本就拥有两倍之力,就大大损耗我方军力。朝鲜一失,事态必然恶化。与其抗争于朝鲜全境沦陷之后,不如救援于前。今日朝鲜危在旦夕,而我方进行筹备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希望皇帝陛下能早决大计,并倾全力支持我军赴朝东征。
宋应昌的上疏也颇具说服力:“(日本)图朝鲜,意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
最终,万历皇帝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出兵东征“抗日援朝”。
明朝最终出兵朝鲜,不仅具有宗主国对藩属国援助的意义,也是保证本国安全的势在必行之举。后一点当然不能成为否定明朝出兵正义性和国际道义性的依据,也正因为两国具有天然的和传统的利益一致性,促成了中、朝两国结成密切同盟关系。
事实上,在大明朝廷论证是否出兵之际,辽东方面已经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等八名飞骑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义州,并沿途设下驿站,随时向国内传递最新战报。
恰巧有数百名日本骑兵屯驻附近,明朝方面和朝鲜方面都做了实地侦查。但是,这种极其有限的接触不足以掌握全面情报,以至于有明将认为,如果来犯日军都是这种小股入倭寇,不堪大明铁骑一击。明朝使者面见朝鲜国王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明明朝军备精良,届时会率猛将精兵携开山大炮、大将军炮、散盐火铳前往。
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朝鲜王廷迁居大明领土辽东宽奠堡之内,正式受到明朝保护。
朝鲜中央政府对半岛局势也完全失去操控力和判断力。所以在给北京的提供战报中,只能做模糊处理。而对明朝官员的质询,朝鲜方面确实也提供不了有效信息。
明朝大军陆续驰往朝鲜半岛,首要面对的就是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就此问题明朝与朝鲜流亡政府进行数次磋商,但因为朝鲜王国在战前只维持很少量的军备,也就没有设置固定性的战争经费、物资来源。本来朝鲜在平壤有囤粮四万石,在安州也有部分储备,但平壤陷落后所囤物资反而成为日军补给。如此一来,中、朝方面的后勤问题更显棘手。
最终,明朝决定由中央政府统筹军饷,除此之外,还从国库专拨白银两万两,以作朝鲜流亡政府的日常开资。由于山高路远,辎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