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窝小说网

读读窝小说网>锦衣夜行txt百度 > 第413部分(第1页)

第413部分(第1页)

夏浔心中一动,微笑道:“那皇上何不将都城迁到北京呢,岂不逍遥自在许多?”

朱棣微微一怔,一双虎目定定地看了他两眼,忽地豁然大笑:“你这小子,又来胡说。金陵乃太祖高皇帝所立,如今只为朕图个舒适,就迁立都城?传扬出去,朕就成了耽于享乐的昏君,你也要担个媚君谄上的奸佞之名啊!”

夏浔心道:“迁都当然不那么简单,也当然不会是为了图个舒适,立都北京,自有立都北京的政治考虑,恐怕你当初提北平为行在,就已动过这个念头了。”

不过眼下不是和皇上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迁都的时机也远未到来,夏浔不想就此事说得太深,便就着朱棣这句话,呵呵一笑道:“宋太祖雄才大略,初立都城于开封,却是一个错误。若是早将都城迁至洛阳或长安,大宋国祚怕就不只三百多年了。

可见国都所在,也该因时因势而变,倒不必拘泥于祖宗成法。皇上若想迁都,必有迁都的道理,皇上若不想迁都,那也必有不迁的道理,臣这不是就着皇上这句话,随口说说么,若要就此担个媚君谄上的奸佞之名,那臣收回这句话便是了。”

“滑头!滑头!众臣之中,你杨文轩最是滑头!”

朱棣失笑摇头,这时内侍端了茶水进来,朱棣面前早就有了一杯,只送与夏浔,便已退下了。

因这一岔,闲叙的话题也就抛下了,朱棣坐正身子,肃然道:“朕看过你的奏疏,很是欢喜。纵论古今,中原之威胁,向来出自北方,放眼天下,我大明之威胁,依旧在北方。鞑靼、瓦剌,目前虽无什么大的作为,可朕从未看轻了他们。

辽东若经营得当,便是一堵最坚固的大明边墙,既可以阻挡蒙古人东连女真、朝鲜,又可以虎视其腰肋,让他们不敢放胆南下,朕是十分看重的。前番许你种种特权,又特允辽东设幕,开衙建府,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辽东各族对我大明若即若离、时叛时附之现状。

只要我大明能把辽东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真正地控制在手中,那么来自于草原的威胁就将大大减轻,甚至不复存在。你在奏疏中说,辽东情形复杂,笔墨难以尽叙,又说尚有诸多问题,须得亲自向朕请示。如今朕来了,你可以说了,辽东情形如今究竟怎样?还有哪些问题?”

夏浔面有难色地道:“臣紧赶慢赶,临近黄昏方才赶到,匆匆入宫,只为见见皇上。辽东情形,实在是一言难尽,臣有许多设想,还要奏请皇上恩准。如今日薄西山,即将落暮,若是匆匆谈起,恐怕有些仓促。”

朱棣目光微微一闪,神秘地笑道:“无妨,今晚你就在行宫里住下,呵呵,还住在……你当初住过的那处殿阁里吧!”

第607章 皇上太客气了

臣子住在行宫,虽是皇上特许,夏浔心里终觉得有些不妥,他连忙起身辞谢一番,朱棣哈哈一笑,说道:“这事儿不忙,你若真不愿住在行营里,一会儿纵便已闭了宫门,朕下特旨放你出去便是。来,先讲讲辽东情形。”

夏浔见状,只好先把此事放在一边,耐心讲述起来。

一会儿,御膳房又呈了晚膳上来,朱棣赐了宴,君臣二人各据一桌,很简单的几样菜,边吃边谈。

夏浔从自己到辽东所见所闻仔细讲起,这些现状是支持他的政略的有力依据,务必要讲得仔细,要有许多详尽真实的数据,才有说服力。

最后夏浔才谈到眼下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阻力应该是不大的,因为朱棣本来就已有了这层意思,那就是在辽东设府衙治理政事。随着辽东幕府在各个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眼下由幕府专署升格为朝廷官府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规格继续保持在幕府层面上,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就像唐杰不把司法署、长史衙门放在眼里一样,在朝廷上有正式官职的人,从根子上就歧视这些辽东幕府的“临时工”,他们施政的权威性自然大受影响。而且专署是幕府下设机构,制定、颁布的诸多政令,会让百姓们担心其稳定性。

朱棣听了点点头道:“嗯,在朕的预料之中,应该至少还需两年的治理,幕府专署才能铺开摊子,想不到辽东形势发展得如此之快,好吧,朕与几位随行大臣再议议,尽快颁旨,简拔幕府专署,纳入朝廷官制。”

说到这里,他瞟了夏浔一眼,笑道:“专署一撤,幕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些官署不在你的直接掌控之下,掌控辽东形势,你还有多少把握?可莫出什么乱子才好。”

夏浔欣然道:“皇上,辽东形势,若是非得让臣在那里才镇得住,那只能证明经略辽东的政策是失败的,是臣以钦差身份、以陛下宠信之臣的威望,强行弹压。这种政策,如水中浮萍,无根无底,那它也就没有推行的必要了!”

朱棣哈哈一笑,说道:“你倒自得的很,看来对你治理辽东的方略,你是很有信心的。好,你再说说,还有什么难处,需要朕来解决?”

夏浔神情一肃,郑重地道:“皇上,剩下来这两件事,如不是皇上您点头,那就根本没有施行的可能。

可是臣以为,这两项政策,对辽东……不止是对辽东,我想对我大明其它地方,也有借鉴意义。若它得以施行,辽东当可如陛下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我大明边墙,坚不可摧,若不然,这两件事,早晚成为我大明自毁长城的根由所在!”

夏浔这一说,朱棣登时慎重起来,忙也身形前倾,凝神道:“文轩,你仔细说来!”

夏浔提的这两件事,归纳起来就两句话,一是民族政策、二是军队改革。

这两件事听着简单,但是因为辽东部族的独立性比较强,所以在大的范围上,这两项权力却分别归属于外交和国防,要改变这两项政策,的确需要皇帝点头,他是一等公爵也好、皇帝特旨任命的幕府将军也好,都无权变动。

夏浔的主张上,对原本的归附部落的处置政策,有一紧一松两个改变。

紧的方面,夏浔反对原来对归附部落过度的纵容和粗放式管理,不赞同让他们划地自治,保持自己原有的部落建制和生活方式,希望让他们尽量和大明边民融合杂居,同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逐渐渗透到这些以游牧和狩猎为生的部落中去。

松的方面,是洪武元年时起,禁了胡语胡姓;洪武四年起,禁了胡礼;洪武五年起,强令蒙古人、色目人不许与本族内嫁娶,违者治罪……这实际上也是朱元璋谋求民族融合的手段。还有比婚姻嫁娶更好的融合方式么?一旦他们与汉人结成家庭,其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渐渐就会发生变化,与夏浔的目的其实并无二致。

但是夏浔反对这一政策,因为这种想法是好的,可实际上这种不合情理的行政性命令,根本不存在推行的可能。就像到了现代,法定婚姻年龄是二十多岁,可南方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根本不予理会,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照样嫁人生子,计生委的人敢去干涉么?闹大了就是民族性质的事件,只好听之任之。

胡人的礼法虽不似汉人一般重视传承和祖宗,可是强迫其改姓更名、换一身汉服,这也是令其极为反感的,这种形貌上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他们的本心,而且施行起来非常困难。就像朱元璋不许没有功名的商贾、平民穿丝绸一样,只要人家家里有钱,大不了出门的时候外边套一伴布衫,在家里时更是一身绫罗,谁管得着?

少数民族更是这样,这种强迫性的政令,只能让他们在户籍登记时胡乱取个汉名,出门在外时穿一身汉衣,而且这还是特指北京、大同等一带地方,在辽东地区对归附的部落,朱元璋担心他们骄悍野蛮,与汉人生事,对他们的安置基本上都是划地自治,这种情况下推行以上政策更是绝不可能。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