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衣女”的传说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神话。在汉族、纳西族、苗族、傣族中都有流传。日本、朝鲜也有相类似神话。
七夕期间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小孩子会被告知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小时候真的就常期盼着那天在葡萄架下听到牛郎与织女的什么奇谈。
“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关于具体的情节,《荆楚岁时记》说,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就“巧”了。明清以后流行“丢巧针”游戏。七月七日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水面会产生一层薄膜,把缝衣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还有一种活动是预言式的:找7位姑娘聚在一起成立一个“乞巧”小组,取苎麻①织成7尺布幅,各剪一尺以遮目观牛、女双星,然后据所见景象预知未来姻缘。
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多为闺阁少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进行各项乞巧活动,十分热闹。
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晋书》《天文志》里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在七夕食品中有新鲜水果和“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干果。河南新乡一带则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样瓜果②,烙七张油烙饼或糖烙饼,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供奉织女,以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得到实现。
如此多的“七”,“七崇拜”的痕迹展现无遗。这是否在说明这个故事有更加古老的根源呢?因为中国人在先秦或新石器时代才兴盛“七崇拜”。
星空传奇(1)
“牛郎织女”其实也是天上的两颗星,让我们看看天文。
这是一张夏天的星图,我们熟悉的七星并不是最耀眼的,因为他们不够大。这里看到的整个夏天的星空最亮的星辰有6、7颗,而牛郎与织女星就在其中。
每当夏季来临,头顶上最能吸引我们的实际上是一个著名的天文现象:“夏季大三角”。这个“三角”是由跨越银河的三颗恒星组成的,它们是:牛郎(Altair)、织女(Vega)与“天津四(Deneb)”。这三颗星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星座,织女属于“天琴座”(Lyra),牛郎(中国称其为“河鼓二”)属于“天鹰座”(Aquila),而“天津四”则属于“天鹅座”(Cygnus)。“织女星”是全天第5亮星,牛郎星是第12亮星,而“天津四”为全天第19亮星。但在夏季的天空它们三颗就显得非常突出,亮度名次在这个季节里肯定大大提前,因为全天星辰有几千颗。
在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银河上,可以看见一个很大的“十”字形的星座,这是天鹅座。中国民间传说它是搭桥的喜鹊。天鹅座东北端的那颗白色亮星是天鹅座的α星(天津四)。①
视线不要离开银河,在银河北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仙后座”(或“天后座”)。在“仙后座”与“天鹅座”之间稍偏一点的地方就是“仙王座”。
我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实际上来自“天上”,并且这个故事可能是全球性的。由于“天鹅”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在故事经常能读到与“鸟”有关或者“羽化”的传奇。
这个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可以让我们对于特别注重星宿的道教“3崇拜”有了一个充分的警觉。这一联系是建立在道教与“西王母”的联系之上的。西王母在中国的神话里一直就住在“天上”。古代指向银河的这“三星”肯定是人们经常涉及的话题,所以也会作为“三星”赫然出现在地上的道教中。不过作为“三星”的不仅是这一例,比如“猎户”也以腰带“三星”著名。
“仙后座”以“M”符号著称(也有人说那是W,其实都一样,只是观察方向不同而已)。“示巴女王”有多个名字,但皆以“M”开头,其中之一是“Magda”。“M”符号至少3500年前就已经有了。她的王国以星宿崇拜为显著特征,是个极其精通天文的国度。一般认为所有目前使用的“星座”标识多来自(欧洲)西方,其真正的根源应该在中东,在红海流域以及两河流域,而示巴女王又是中东地区以星宿崇拜著称的国家。所以非常大的可能这个“M”正是“示巴女王”、我们的“王母娘娘”。不过这些星座名称的来源往往会有不同的描述版本,也会有重叠或者张冠李戴的时候,或者同一个星座不同地区的人们赋予不同名称和意义是很正常的。无论英语还是拉丁语的“仙后座”都是“Cassiopeia”,与“M”根本无关。但该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却被命名为“Shedir”,会不会是“b”“d”之误呢?
到一个英文网站翻看西方人的解释,这个星座确实是纪念一位名叫“Cassiopeia”的王后的,并且她正是一位“萨巴王后”,是埃塞俄比亚人,也就是说,银河系里的“仙后”确实可以叫“Queen Sheba”(示巴女王),与我们的“Magda”具有同一头衔。我怀疑由于“Magda”名气更大,所以这颗星实际上是因为“M”的形状而把这个耀眼的王冠给了“示巴女王”,后来沿传给一位叫“Cassiopeia”的“Queen Sheba”了。因为这个“天上”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丈夫与女儿,所以就让给了“Cassiopeia”,发生了“二合一”。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另外一个线索是,这个“仙后座”的其中一颗星在中国叫“阁道三”,这说明天上的繁星中还有“阁道一”与“阁道二”,而这个“阁道”实际上有可能是“示巴女王”(Magda)的部分音译,比如“gda”。
至于中国神话里王母娘娘“3千年一结果”的神奇“蟠桃”不是别的,它有可能代表了天上经久不变的恒星;“3千年”这个频繁出现而得以强调的数字恰好是天空上我们肉眼可见并且已经命名的星辰的数字:3000!还有,在庄子的《逍遥游》里有“水击3000里”,在祆教里有“3000年”的分区,这一系列的统一数字我认为不是偶然而得,“3000”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天上的星辰!也就是说,无论身处何方,在最近的几千年里,全球共同拥有了一个以3000颗星辰为主的一个知识体系,他们将这一神圣而不可知的体系数目运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之内:文学的、宗教的,以及神话传说的。
“仙王座”在天上也没有“仙后座”那样耀眼,故事的主角本来就是“天后”嘛。“仙王座”的英语是“Cepheus”,拉丁语拼写同样。“Cepheus”是希腊神,但这个“克普斯”却同时是埃塞俄比亚国王!这个词源关系首先说明了红海南段与地中海沿岸希腊文明的紧密联系,说明了这些天文命名很可能与“萨巴”文化有关,并且主要与海上文明有关。据说这颗星是在大约2300年前由一位占星术士命名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时“萨巴王国”还存在,除了红海附近地区,全球占星术也很流行。西方神话里说,这颗明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Cepheus王杖上的一颗明珠,当然这是一种象征,而他的妻子就是虚荣的Cassiopeia王后。由于这个埃塞俄比亚王国就是萨巴王国,所以Cassiopeia也可以称为“示巴王后”。 我们现在已经很肯定地说,这个天上的王室星座确实与“萨巴”有关。
星空传奇(2)
上面这对萨巴国王和王后有一位名字叫“Andromeda” (安德洛墨达)的美丽女儿,它就是“仙后”旁边的“仙女座”,不用说她的护照也是“萨巴”国籍。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人原来在古代声名显赫,竟然占据了天上最荣耀的统治性皇室地位。原因可能很简单,因为“天上”本来就是他们萨巴人的地盘,这与他们的商业习惯分不开,他们常常需要远航,天文自然就发达。星空是他们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这个“高科技”大概如今天美国的洲际导弹,看似与吃饭穿衣无关,其实天上飞的与地下走的密切相关。当时最频繁使用星宿知识的人们,一个是红海南段的萨巴王国,另外一个就是地中海一带的人们。一个时代有一个地区的兴衰。从这个角度我们真该说:地理决定了文明形态。在今天这个电子时代,怎么都想不到几千年前“两海”的文明发达。?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