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窝小说网

读读窝小说网>幸福人生包括什么 > 修炼之八 丰富学养(第3页)

修炼之八 丰富学养(第3页)

一个努力学习的人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他没有虚度和挥霍自己有限的时间,在事业上发挥了无限的效益。努力学习,努力进步。欲成功者一定要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它会使你终生受益。

3.好学幸福一生,怠学一生平庸

成功者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等等,所以,他们无时无刻地在获取着新的知识。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要有一种好学的精神。一个人不仅仅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学习,不懂就要问,勤问勤学才能多获取知识,问的多,也就学的多,所谓:厚积而薄发,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学习不比别的,马虎不得,也糊涂不得。

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也是一个性格磨练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丰硕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读书人,求学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好学的毅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比如战国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短,凿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车胤;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好学精神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种好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书。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些都和敏而好学分不开,他们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学精神得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流浪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遂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影响世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

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有好学且不断深思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有一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有六种德行便有六种德行中的缺点吗?”

子路说:“没有。”

孔子说:“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孔子自己对待学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庙,每事问。”他途中遇到孺子问及太阳的远近,便生出许多做人与做学问的感慨。

他不把自己看成圣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个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并且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非常丰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没有不断的进步恐怕就不会有今天这些美谈了。

徐世鼎是一个为读书而不断拼搏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随打猎的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继续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下跪,但父亲不为所动。无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钱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暂时欠着。学校同意了,但父亲却常常逼他退学。

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催交学费,可父亲照样分文不给。他毅然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支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全部家产。年仅13岁的他心如刀绞般疼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

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赶着在放学后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

靠着自己一双手,他成为乡里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为深刻。

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补交齐欠款,不发中考准考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通知书。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只有扛起行装来到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最廉价的小工。

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同学和老师来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也向他伸出友谊之手。

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获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衰的优秀精神在徐世鼎身上闪现着,证明了中国人渴望求知的内心追求,也证明了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勤奋刻苦与敏而好学。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可以使一个人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一个成功者都喜欢读书。读书可以使一个人明智,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一个人的目标方向更明确。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善于运用知识的力量。

不读书的人若想成功,肯定会迂回不前,磕磕碰碰。因为他们不善于思考总结,靠的只是硬打、硬撞,即使是一次小的成绩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而那些读书的人,善于总结经验,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预测未来,未雨绸缪,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读书、学习又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明末的文人谈迁,为了弥补堂堂大明无一部传世编年史的缺憾,花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终编成一部104卷、500万字的《国榷》。不幸书稿却被窃贼盗走,受如此打击的谈迁此时已经55岁,然矢志不渝,凭其记忆从头做起,终于在其60多岁时再次完成了这部巨著。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早年就立下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为编纂《金石录》节衣缩食,“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夜尽一烛为率”,勤奋工作“乐在声色犬马之上”,终于完成了我国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巨著。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