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赜仔细权衡后;断然做出决策。
崔赜把当前东都政局向越王杨侗做了详尽分析;各大势力都在“各显神通”;就连越王府都“三足鼎立”;目前他已经失去了对越王府的控制;对东都局势的控制;所以越王杨侗必须加强自身力量;必须联合宗室力量以维护自己在东都的至高地位和绝对权力;否则控制不了局势;东都更有覆灭之危。
越王杨侗接受了崔赜的建议;“孤向哪位宗室求援?”
崔赜举荐了两位宗室大臣;这两位宗室大臣都是越王杨侗的皇叔;一个是吏部侍郎、观国公杨恭仁;一个就是河阳都尉、秦王杨浩。
杨恭仁是观王杨雄的儿子;因父亲病逝;“丁忧”在家;为父守孝;依律依礼都不能在守孝期间复出;当然若圣主下旨夺情起复那就另当别论了;还有就是危难之刻必须挺身而出甚至舍生取义;这是大义;安身立命之本;无可指责。此时东都危机;国祚有难;做为皇族世子;宗室大臣;以丁忧为名躲在家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就不对了;所以只要越王杨侗登门相请;做为当今宗室中坚力量;在军政两界都享有盛誉的杨恭仁;必然挺身而出;责无旁贷。
至于秦王杨浩;因为身份过于敏感;又曾被变相囚禁多年;在军政两界毫无建树;无论是功勋还是威望;都无法与杨恭仁相提并论;关键时刻他根本给不了越王杨侗任何帮助;所以此刻崔赜的极力举荐;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越王杨侗虽然年少;但毕竟在禁中长大;耳濡目染都是政治博弈;再加上对宗室的了解;所以他马上领悟了崔赜的用意。崔赜名义上是让越王联合宗室力量以自保;实则是为了保护秦王杨浩;保护他崔氏的政治利益。
越王杨侗能够理解崔赜的良苦用心;而且他也很同情叔父杨浩的悲惨遭遇。杨浩年少时父母双亡;在囚禁中长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这哪里是风光无限的皇世子;根本就是刑徒中的刑徒;生不如死;但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处心积虑利用他;要榨于他最后一滴血液;要踩着他的尸体攫取最大利益。
“樊留守要请调河阳都尉府卫戍永济渠。”越王杨侗善意提醒崔赜;“秦王来京;河阳都尉府由谁代领?”
崔赜深深一躬;对越王杨侗感激涕零。杨侗不但答应把秦王杨浩请回京城保护起来;还允许崔氏继续控制河阳都尉府;这份恩情对崔氏来说欠大了。
“武贲郎将、高都郡公李公挺。”
越王杨侗稍事沉吟后;接受了崔氏的“回报”;微微一笑;“善”
。。。
第四百一十五章 风已起
高都郡公李公挺;出自赵郡李氏;其父李雄是中土名将;为先帝赏识和信任;今上年轻时出镇并州;先帝曾拜李雄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辅佐今上。虽然这是先帝拉拢和利用山东人的正常手段;但它却让今上与赵郡李氏之间或多或少有了一点“香火”情;李公挺正是依赖于这点“香火”情;在卫府高层中谋得了一席之位。
越王杨侗帮助崔氏保护秦王杨浩;而崔氏则把赵郡李氏引上越王这条“船”;彼此互利互惠;皆大欢喜;可惜越王杨侗不知道的是;崔赜已经与元文都达成了妥协;他留在越王府的时间已屈指可数;而随着他的离去;山东人对越王杨侗的支持也随之烟消云散;越王杨侗最终还是空喜欢一场。
但这是后话;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军方协调;把这一决策执行下去。
秦王杨浩是宗室大臣;又与崔氏利益一致;在越王杨侗和崔赜的“召唤”下;当然会置军方的命令于不顾;火速赶赴东都;挟河阳都尉府之武力;“力挺”越王杨侗;但如此一来代替杨浩统领都尉府的人选就非常重要;不但要忠诚于杨浩;要与杨浩及其所属政治集团的利益一致;还要赢得河内豪门世家的支持;否则调动不了河内军队。武贲郎将高都郡公李公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他未必忠诚于杨浩;但赵郡李氏与博陵崔氏的利益联系太密切;仅从两家共同利益着想;李公挺就要倾力支持杨浩。
然而李公挺隶属于右候卫府;受右候卫将军郑元寿的节制;负责镇戍东都西部的慈涧道;目前率军驻扎在中土第一皇家园林西苑;距离东都近在咫尺;位置非常重要;责任非常重大;若想调动他;必须说服郑元寿;而郑元寿不但要因此调整京畿西北方向的卫戍部署;还要奏报圣主和行宫;并为此承担可能发生的一切后果;郑元寿会答应?他会屈从于越王杨侗;独自承担所有风险?
崔赜先找到了李公挺。李公挺年近五十了;少年时就随父征战;战功无数;但他的父亲死得太早;而赵郡李氏自李德林“大放异彩”之后诸房子孙便再无望其项背者;再加上关陇人对山东豪门的打击和遏制;赵郡李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时至今日;军政两界高层中赵郡李氏的身影已越来越少;而李公挺便是这少数人中的“凤毛麟角”。
李公挺听完崔赜的分析和建议;又看完越王杨侗的书信;不禁微微摇头;笑着说道;“你唆使越王于涉卫府事务;恐怕日后会给他带来麻烦;而你做为越王长史;必受牵连。”
崔赜不以为然;“东都事了;某能活着离开越王府就算侥幸了。”
李公挺的笑容立即僵滞;吃惊地问道;“何出此言?”
崔赜也不隐瞒;如实相告。
“事关重大;你未曾与黄台公(崔弘升)相商?”
“事态紧急;唯有先斩后奏了。”崔赜冲着李公挺摇摇手;安慰道;“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好。在某看来;崔氏能找到这样一个机会逃离越王府;从激烈的皇统之争中脱身而走;有利无害;是好事。”
“好事?”李公挺不解地问道;“或许;赵郡李氏的今天;就是你博陵崔氏的明天;这也是好事?”
崔赜迟疑了一下;叹道;“东都经过这场风暴的肆虐之后;必成废墟。中土的天要变了;难道你没有看出来?”
“家里提过一些;语焉不详。”李公挺沉默了片刻;看看崔赜;又说道;“你似乎太过悲观。”
“这不是悲观;而是预见。”崔赜说道;“我们的家族世代相传;一千余年兴盛不衰;就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有着非凡的洞察和预见。”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