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窝小说网

读读窝小说网>战隋猛子 > 第484部分(第2页)

第484部分(第2页)

崔九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带着李孟尝、李思行一路疾行,看得出来他很生气,很愤怒。

他不能不生气,今天不但崔家的面子被人“削”了,冀北和幽燕豪门世家的面子,甚至连太原郭氏的面子,都给“削”了,慕容氏太过分了,慕容正则更是“刚正”的不可理喻。

之前郭绚兴冲冲地告诉慕容正则,蟠龙堡那边的确是中土军队,只不过是月初从燕北方向出塞的叛军,他们出塞作战的真正目的是收复安州,结果奇迹出现了,这种不可能的事竟然成真了,当然,此事真假尚需进一步查证,需要派人出关联系蟠龙堡。

郭绚直言相告,意图很明显,这种唾手可得的功劳人人有份,慕容正则不但不会拒绝,反而还会感激他,哪料到慕容正则理都不理他,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此乃非常时期,关门紧闭,任何人不得进出。”

郭绚初始还耐心劝说,但慕容正则以长城安全为由,拒不开关,也不允许任何人出关。颜面尽失的郭绚最后终于失去耐心,再加上数月来始终被慕容正则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怨恨满腹,新仇旧恨一起爆发。

郭绚勃然大怒,以古北口镇将身份强行命令慕容正则打开关门,结果此举彻底激怒了慕容正则,指着郭绚的鼻子破口大骂,说郭绚有勾结叛贼、里通外国之嫌,已经严重危及到了长城安全,他要上奏弹劾。郭绚理屈,哑口无言,气得面红而赤,拂袖而去。

局势骤失控,几大豪门世家子弟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关键时刻慕容正则竟然成了支援李风云的最大阻碍。

崔九、卢君宪、刘山伯等人急忙出面予以补救,但已经迟了,此事本是秘密,即便知情者也不会直白说,大家都是明白人,隐晦透露一下也就懂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偏偏这个慕容正则故意装不懂,不搞默契,一本正经的就事论事,结果可想而知,李风云和李子雄都是中土叛贼,都是朝廷必杀之人,就算他们攻占了安州,他们也依旧是中土叛贼,也依旧是朝廷必杀之人,这关门当然不能开。

事情搞僵了,没有回旋余地,这时候除了圣主下旨外,恐怕谁也不能说服慕容正则打开关门了,因为事情很明显,谁也不能承认自己与李风云、李子雄是盟友,更不能承认自己知道二李出塞的目的是收复安州,那等于坐实了勾结叛贼之罪。

崔家十二娘子也着急了。李风云告诉她这个机密的时候,就曾说过,能否收复安州关键就在粮草武器的及时支援,而战机稍纵即逝,一旦李风云因为粮草不继而错失收复安州之良机,则所有可期待的未来利益统统消失。情急之下,崔钰打算暴露身份亲自出面劝说,但被崔九断然阻止。

事情很明显,慕容正则不是因私拒绝,而是因公拒绝,所有逼迫慕容正则打开关门的人,都是徇私枉法,都是置边镇安全与中土安危于不顾。

当然,就收复安州这件事本身而言,它只要成功了,就对中土非常有利,但现在关键问题是,它成功了吗?既然没有成功,那对中土就无利可言,既然对中土无利,甚至还有可能累及中土,慕容正则有什么理由“同流合污”打开关门?再退一步说,就算它成功了,就算它对中土非常有利,还存在两个重要前提,白发贼和李子雄是否会把安州献给中土?圣主和中枢是否会接受白发贼和李子雄的投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两个前提均不成立,则这件事对中土非但无利,反而有害,也是说,没有圣主和中枢的命令,慕容正则根本不可能打开关门,陷自己和中土于不利之窘境。

同样一件事,站在国祚和中土立场上,与站在个人和小集团立场上,处理方式和最后结果大相径庭。慕容正则站在国祚和中土立场上,既不愿与私利者狼狈为奸,亦不能与叛贼沆瀣一气,最后结果就是坚决不开关门,所以即便崔家十二娘子亲自出面,面对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慕容正则,也是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李孟尝出现了,崔九当即看到一线转机。

目下只要安州形势对白发贼和李子雄非常有利,对中土而言就是一个攫利良机。这一仗打下来白发贼与奚族肯定两败俱伤,突厥人必定支援奚族,而中土若想从中渔利,就必然暗中支持白发贼,以便持续混乱安州局势,消耗奚族和突厥人的力量,如此只待时机合适,中土或许就能一击而中,轻松收复安州。

这种大好局面稍有军事常识的将领都能看到,都不会错过机会,而慕容正则做为名将之子,不可能看不到,也不可能任由战机从手中溜走,现在他之所以拒绝合作,正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种大好局面的出现,他和所有人一样完全不知道白发贼和李子雄是否已经在安州战场上赢得了一定优势,如果白发贼和李子雄岌岌可危甚至败亡在即,哪来的大好局面?哪来的战机?

崔九带着李孟尝、李思行走下城墙,看到身后只有一队戍卫,没有闲杂人等,遂放慢脚步,低声询问李孟尝,“安州战局如何?”

=手机用户请访问m

。。。

第795章 一波又起

九月二十四,凌晨,古北口。‘

崔家十二娘子“显身”了,从蟠龙堡那边来的信使就站在崔钰的身后,而郭绚、邹晟、权功等两府官僚位列于左,崔九、卢君宪、刘山伯等豪门子弟位列于右,气氛非常紧张,这让慕容正则倍感重压。

崔钰“显身”,仗势欺人,骄横跋扈,力压镇府、郡府,公然干涉两府军务,严重违律,目无法纪,但两府长官郭绚视若不见,公开纵容,仅靠副镇将慕容正则一人根本挡不住崔钰的骄恣妄为,于是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以崔钰为的豪门子弟与以慕容正则为的要隘守军正面对抗,两府长官郭绚则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两不相帮。

慕容正则权衡利弊,不得不让步。事情搞大了,失控了,即便他没有错,但他得罪了太多豪门,尤其得罪了圣主和皇后非常宠爱的崔家十二娘子,成了众矢之的,就算圣主和中枢有心维护他,结果也是两败俱伤,这对他本人和慕容氏有百害而无一利。而更重要的是,既然崔家十二娘子都公开出面了,说明这件事的背后玄机重重,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其复杂程度远远过了他的想像,一旦他的坚持在律法上是正确的,但后果却事违人愿,损害了某些大权贵大势力的利益,或者未能让中土从中获利,那就适得其反,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了。

面对崔钰的咄咄逼人,慕容正则以沉默应对。

崔钰看到慕容正则在自己的威逼下不再坚持己见,嚣张之态有所收敛,这才转身看了李孟尝一眼,冷声说道,“把你所知道的,都原原本本的告诉郭使君和慕容副镇将。”

崔钰并没有介绍李孟尝的身份,之前崔九也在城墙上仗势欺人,强行从戍卫手中“抢”走了李孟尝,这让李孟尝意识到豪门与官方之间冲突严重,事情有些难办,毕竟在安州形势没有明朗化之前,豪门为自身利益考虑要预留退路,而官方根本就不会冒险,边镇官员根本就不会拿自己的仕途和性命行险一搏,所以李孟尝当即做出决断,有些关键点要透露一下,有些重要细节要夸张,要让豪门和官方都看到安州形势对己方有利,否则这关门恐怕是难以打开。

李孟尝从联盟大军离开飞狐,北上出塞开始说起,这里的关键点就是涿郡留守段达与李子雄之间的默契,没有这个默契,联盟大军不可能出塞,也不可能一路通畅的出塞。而段达和李子雄之间的默契足以说明圣主和中枢的态度,驱虎吞狼的目的看上去借刀杀人,但实际上暗藏玄机,而玄机就是收复安州。换句话说,收复安州应该是圣主和中枢的立场,只不过掩藏在借刀杀人之下,成功了就是借叛军之刀收复安州,失败了就是借塞外诸虏之刀斩杀叛军,此计一举两得,无论结果如何都对中土有利。‘

这个“开场白”一出来,两府僚属面面相觑,目露惊色,而慕容正则亦是暗自惊诧,心里已经相信了大半。此计各取所需,各取其利,赢家只有圣主和中枢一个,而对于叛军来说,反正都是死,与其在国内被卫府军剿杀,不如出塞赌一把,赌赢了就赚了。如此计策,涿郡留守段达没有决定权,唯有圣主和中枢做出承诺,叛军才会出塞殊死一搏,所以两府官僚先入为主,当即就从李孟尝所透露的关键之点推测出了他们所认定和相信的真相。

接着李孟尝详细述说了联盟在闪电河两岸突破突厥人的阻截,成功杀进平地松林的过程,这里的关键点就是齐王与李子雄之间的默契,没有这个默契,没有齐王擅自出塞剿贼,竭尽全力牵制住突厥人的主力,联盟大军不可能突破突厥人的阻截。而齐王和李子雄之间的默契更能说明圣主和中枢的态度了。

齐王在政治上已日落西山,此次北上巡边实际上就是把他逐出政治中枢,而不是重新起用,这一点是中土官方的共识,如果说重新起用,做为第一继承人,中土未来储君,在圣主远征期间理所当然坐镇京师,而不是北上巡边,进行变相的政治流放。齐王既然岌岌可危了,肯定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根本不可能擅自出塞自寻死路,但他擅自出塞了,唯一解释就是奉旨行事,圣主和中枢要求他必须帮助叛军突破突厥人的阻截杀进安州,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孟尝对安州战局的述说有所夸张,他说联盟主力大军已经攻占鬼方和松山要隘,把奚王阿会正和奚族五部大军阻挡在了松山以北,同时联盟偏师把突厥人阻挡在了平地松林的桃水一线,而李子雄、韩世谔、周仲则带着选锋军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先是突破了奚王府的阻截,接着渡过索头水、濡水和大要水,一鼓而下攻克白檀城,然后渡过鲍丘水,直杀蟠龙堡。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联盟军队攻占了松山要隘,把奚王阿会正和奚族五部大军阻挡在了松山以北,接下来奚族远征大军腹背受敌,前有中土联盟军队的阻截,后有契丹人的攻击,无奈之下只能沿着托纥臣水逆流而上,?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